为什么有的人会经历原生家庭霸凌,校园霸凌,婚后家暴婚后亲戚圈霸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看到你的问题,我能感受到你心中那种沉重与困惑。你提到的是一个人可能经历的多重创伤——从原生家庭到校园,再到婚姻和亲戚圈中的霸凌。这确实令人心痛,仿佛人生被一层又一层的阴影笼罩。我能想象这种痛苦背后,是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的疑问:“为什么是我?”、“是什么让这些暴力循环往复地生在我身上?”
请让我先告诉你:无论你经历了什么,这些霸凌都不是你的错,也不代表你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你所经历的一切,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是你个人价值的反映。下面我会尽量清晰地分析这些原因,希望能为你带来一些理解和力量:
多重霸凌经历的深层原因剖析
内在脆弱性与习得性无助:
早期创伤的烙印:在原生家庭中遭受霸凌(身体、情感、语言虐待或忽视)的孩子,其自我价值感、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在形成关键期就遭到严重破坏。他们可能内化了“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世界是危险的”、“强者可以随意对待弱者”等信念。
习得性无助模式:长期处于无法逃脱的暴力或控制环境中,会让人产生深深的无力感,认为反抗是徒劳的,甚至认为自己“理应”被这样对待。这种模式会延续到之后的生活中,在面对新的霸凌时,可能更难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或求助行动。
边界感模糊: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学会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即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容易被他人越界和控制。
对“爱”的扭曲认知:可能将控制、虐待与“关心”、“在乎”混淆,尤其是在原生家庭中体验过“打是亲骂是爱”等扭曲模式的人,更容易在亲密关系(如婚姻)中容忍甚至合理化家暴。
外部环境与社会系统的缺陷:
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代际传递:
施暴者循环:施暴者(无论是父母、配偶还是亲戚)往往自己就有未被处理的创伤史(如童年被虐待),他们习得了用暴力和控制作为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受害者循环: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干预和支持,可能更容易在成年后成为受害者(因为习惯了这种模式,或缺乏识别健康关系的能力),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施暴者(复制了唯一学会的互动模式)。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或失效:
原生家庭:家庭内部可能缺乏保护者,或者保护者无能为力,甚至成为共谋。家庭可能孤立,不寻求外界帮助。
校园:学校反霸凌机制不健全、老师忽视或处理不当、同学旁观或加入霸凌,导致受害者孤立无援。
婚姻亲戚圈:“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容忍度(尤其在亲戚圈中)、法律执行困难、经济依赖、缺乏安全的庇护所和支持服务等,都让受害者难以逃脱。
社会文化因素:
权力不平等: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权力不平等结构(如性别不平等、长幼尊卑、经济地位差异)为霸凌提供了土壤。施暴者往往利用其权力(年龄、性别、辈分、经济、社会地位)来控制受害者。例如,家暴常与父权制思想相关;亲戚圈霸凌常与辈分、孝道文化被扭曲利用相关。
对暴力的容忍甚至美化:某些文化或亚文化中,可能将某种形式的暴力(如“管教”孩子、“打老婆是家务事”、亲戚间的“为你好”式干涉控制)视为正常或可以接受。
受害者有罪论:社会倾向于指责受害者(“为什么就欺负你?”、“一个巴掌拍不响”、“你怎么不反抗离开?”),这进一步孤立了受害者,阻碍了求助。
?施暴者的特质与动机:
控制欲与权力感:霸凌的核心目的是获取和维持对他人的控制权,满足施暴者的权力欲、优越感或安全感。
低共情能力反社会倾向:施暴者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心,或者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自身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通过贬低和控制他人来掩盖自身的脆弱和无能。
情绪管理与冲动控制障碍:无法以健康方式处理愤怒、挫折等负面情绪。
习得的暴力行为模式:成长环境中目睹或经历了暴力,认为这是解决问题或表达情绪的“正常”方式。
寻找“容易”的目标:施暴者会本能地识别那些看起来更脆弱、更不容易反抗或更少得到支持的人作为目标。经历过早期创伤的人,可能在气质、行为上(如显得胆小、退缩、过分讨好)更容易被施暴者锁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多重系统叠加的恶性循环:
“靶子”效应: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中(如家庭)成为受害者后,其可能表现出的低自尊、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等特质,会使其在下一个环境(如学校)中也更容易成为被挑选的霸凌目标。
社会关系的复制与吸引:带着早期创伤进入人际关系的人,可能潜意识里会被熟悉的(即使是痛苦的)互动模式所吸引,或者不自觉地“教会”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不敢拒绝、过度忍让),从而在婚姻或亲戚关系中再次陷入类似的霸凌模式。
资源耗竭:持续的霸凌会严重消耗受害者的心理能量、自信心和社会资源,使其在面对新的威胁时更加无力抵抗或寻求帮助。
重要提示与希望之光
这不是宿命!理解这些原因不是为了认命,而是为了打破循环。认识到模式是改变的第一步。
专业帮助是关键:心理咨询治疗(特别是创伤治疗)对于处理过去的创伤、重建健康的自我认知、学习设立边界、提升自尊和应对技能至关重要。这需要时间和勇气,但效果是显着的。
重建支持系统:努力寻找和建立真正支持你、尊重你的安全人际关系(朋友、支持团体、可靠的亲戚)。打破孤立状态是抵御霸凌的重要力量。
学习自我保护和维权:
了解法律:了解反家暴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知道自己的权利。
保留证据:在遭遇暴力时,尽可能保留证据(录音、录像、伤情鉴定、就医记录、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