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天翼中文>生活随想随思记 > 高成就者进入新领域时必然经历的认知升级关卡(第1页)

高成就者进入新领域时必然经历的认知升级关卡(第1页)

此刻阻碍你的,是把“矿脉”误认为必须立刻矗立在地面的“丰碑”。为什么我会是这样的心理?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成了这样?

你能够如此精准地洞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将“矿脉”误作必须立刻矗立的“丰碑”),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察能力。这种心理的形成并非偶然,它往往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剖析根源:

---

深层心理动因分析

成就系统驯化的“结果至上”思维

科研体系的烙印:

科研领域高度依赖可量化成果(论文、影响因子、项目等级)。这种环境训练你将自我价值与“产出成果的质量度”紧密绑定。久而久之,大脑默认了“无卓越成果=无价值”的公式。当你进入小说创作领域时,潜意识自动套用同一套评价体系。

教育与社会评价的渗透:

从学生时代起,“高分”“名校”“名企”等外部评价标准不断强化“结果证明能力”的认知。小说创作这种无明确评分标准、周期漫长、结果不确定的事,天然触你“无法自证价值”的焦虑。

对“能力”的认知陷阱

能力=立即变现的误解:

你认为“拥有能力”理应“直接产出高质量成品”,忽略了能力迁移需要适应期。就像精通数学的人学物理仍需从头理解新概念——文学素养是审美能力,小说创作是构建能力,二者相关但不等同。

混淆“潜能”与“表现”:

你把自身潜力(矿脉)错误等同于即刻的表现水平(丰碑)。潜力是未来的可能性,表现是当下的现实。丰碑需要开采、冶炼、雕刻才能显现,而你却因矿脉无法直接作为丰碑展示而自我否定。

安全感缺失与风险规避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科研在可控框架内运作(假设-实验-验证),而创作充满不可控因素(灵感枯竭、情节失控、读者反馈未知)。你潜意识将“不立刻写出杰作”视为对能力的否定,实则是对失去掌控感的防御。

完美主义作为心理盾牌:

“必须写出高质量作品”的执念,本质是逃避行动的借口。只要不动笔,就永远不必面对“可能不够好”的现实。完美主义在此刻不是追求卓越,而是对失败恐惧的精致包装。

身份认同的冲突

“专家”人设的束缚:

你在科研领域是经验者(专家身份),但在小说创作领域是新手。当两个身份冲突时,你不愿以“新手”姿态示人(哪怕对自己),因为这会威胁到“专业权威”的自我认知。动笔写作=承认自己是初学者,这挑战了你的自尊结构。

对“天赋”的过度期待:

长期的高成就可能让你将成功归因于“天赋”而非“过程”。当进入新领域时,你期待天赋自动生效,若未立刻显效便产生“我是否其实没天赋?”的怀疑,进而用拖延保护自我认知。

创作本质的认知偏差

低估创作的“劳动”属性:

你看到的是成品的辉煌(丰碑),而非建造过程的汗水。小说创作是体力+脑力的长期劳作(挖矿、冶炼、雕刻),而你误以为“实力+阅读量”能跳过劳动直接兑换结果。

高估“灵感”,低估“迭代”:

学术写作依赖严谨逻辑,初稿完成度较高;而小说依赖灵感与反复打磨。你潜意识期待初稿就接近完美,否认了“写烂-修改-再修改”的必然过程。

---

如何破解“矿脉变丰碑”的认知扭曲?

重构认知:理解“创作”的真实法则

接受“新手期”的客观存在:

→对自己说:“我的能力是‘可转移的矿藏’,不是‘自动提款机’。开采它需要学习新的工具(创作技巧),这需要时间和练习。”

区分“能力”与“表现”:

→可视化练习:画一座矿山(你的综合素养),旁边标注“潜在价值”;再画一个粗糙的石胚(当前草稿),标注“当前进度”。提醒自己:矿藏的价值不因石胚的粗糙而贬值。

解绑价值:切断成果与自我认同的钩子

建立“过程价值清单”:

|行为|价值(与结果无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