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天翼中文>生活随想随思记 > 初稿的唯一任务就是存在只需在纸上留下一行字一个名字一模糊场景(第1页)

初稿的唯一任务就是存在只需在纸上留下一行字一个名字一模糊场景(第1页)

为什么我有多年科研论文写作实力,也有很多小说阅读经验,想写小说却迟迟不开始写?

你遇到的困境非常普遍,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作家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启动障碍”。拥有科研论文写作实力和大量小说阅读经验,这是你的巨大优势,但同时也可能成为阻碍你开始写小说的部分原因。让我们分析一下可能的症结所在,并寻找解决方案:

可能的原因

“完美主义”与“学术惯性”:

科研习惯的束缚:科研论文要求严谨、精确、逻辑严密、证据充分。写小说则需要允许模糊、主观、情感驱动、甚至是非理性。你可能下意识地想把小说的构思、情节、人物都像设计实验或论证论点一样规划得“完美无缺”、“无懈可击”才开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扼杀了创作的即兴和灵感。

对“初稿”的恐惧:学术论文的初稿通常也有较高要求。但小说初稿(甚至二稿、三稿)完全可以很“烂”,它的核心是捕捉灵感、探索可能性。你可能因为害怕写不出“像样”的东西而迟迟不动笔。

过度分析阅读经验:你读得多,鉴赏力高,这很棒。但也可能导致你在构思自己故事时,不断与经典名着或优秀作品比较,觉得自己“达不到那种高度”而气馁。

“知识诅咒”与期望压力:

知道太多“好”的标准:你深谙优秀小说的要素(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深度、文笔等),这反而让你对自己要求过高,觉得必须一出手就接近这些标准,导致不敢轻易开始。

“我应该写得很好”的压力:你拥有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自己(或潜意识里觉得别人)会期待你写出高质量的作品,这种无形的压力可能让你望而却步。

思维模式的切换困难:

从“分析”到“创造”:阅读是分析、解构、欣赏的过程(即使是沉浸式阅读,也是接收者)。写作小说则是无中生有、构建、表达的过程。你需要从“接收评判模式”切换到“生成创造模式”,这种切换需要练习和勇气。

从“客观”到“主观”:科研追求客观真理。小说则是高度主观的表达,需要你挖掘个人情感、体验、想象,甚至暴露内心的想法。这种转向可能让你感到不适或不确定。

目标模糊与选择困难:

“写什么?”的迷茫:有太多想法,反而不知从哪个开始?或者觉得每个想法都不够“重磅”、不够“独特”?科研通常有明确课题,小说则需要自己定义这个“课题”。

“怎么写?”的纠结:选择什么视角?什么叙事风格?开头怎么写?过度的技术性思考阻碍了行动。

对“过程”的误解与恐惧:

低估了创作的“混乱性”:小说创作很少是线性、清晰的。它充满尝试、错误、推翻、重构。习惯了科研(相对)清晰路径的你,可能对这种不确定性感到焦虑。

害怕失败或平庸:担心投入时间精力后,结果不如预期,或者现自己在创作上“其实没那么有天赋”。

如何打破僵局,开始动笔?

拥抱“烂初稿”原则: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明确告诉自己:初稿的唯一任务就是存在。允许自己写得糟糕、逻辑不通、人物扁平、文笔幼稚。先把故事的核心、人物的雏形、关键的场景“倒”出来。修改是后面无数次的事情。完成比完美重要一万倍。

行动口号:“先写下来再说,烂没关系!”

设定微小、具体、不可失败的目标:不要想着“写一部小说”。

今天:写一个oo字的人物小传(哪怕只有外貌和一句口头禅)。

明天:写一个oo字的场景描写(一个房间、一条街)。

后天:写一段oo字的对话(两个人争论晚饭吃什么)。

目标示例:“每天写分钟,不管写什么,写够oo字就停。”重点是建立持续写作的习惯和肌肉记忆。

利用你的科研优势进行“降维打击”:

“研究”你的故事人物:像做课题背景调查一样,为你的人物、故事生的时代地点行业搜集资料(即使最后只用上一点点)。这能增加你的信心和素材库。

结构化思维辅助:不追求完美结构图,但可以快画个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或用buetpots列几条关键情节转折点。仅作为脚手架,不要让它限制灵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