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主任那辆二八大杠还没被扶起来,那封盖着红戳的信,已经在陆亦川手里攥出了汗印。
薄薄一张纸,烫得他指尖麻。
“南边一个大省的商业考察团……”
“考察……‘柳树湾模式’……”
这几个字,跟小锤子似的,一下下敲在他的脑门上,震得他嗡嗡作响。
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回屋里,把那封信平平整整地摊在江晚面前的被子上。
“晚晚,你瞧瞧这个!”
屋里,周正阳和陆昭也凑了过来,伸着脖子,一字一句地把那封信读了两遍,脸上的表情从惊愕变成了狂喜,最后又添了几分不知所措。
“考察咱们?还叫……模式?”周正阳扶了扶眼镜,镜片底下,是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激动。
江晚把信拿起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她的手指划过“柳树湾模式”那四个字,停顿了许久。
“他们不是来看咱们怎么做饼子的。”江晚把信放下,声音很轻,却让屋里几个男人都安静了下来,“他们是来看,咱们是怎么把一个村子,一群人,跟一块饼子揉到一起的。”
这话说得玄乎,陆亦川却听懂了。
那条广告,那趟“溯源之旅”,他们无心插柳,却走出了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
三天后,两辆崭新的蓝色吉普车,在全村人的注视下,稳稳当当地停在了陆家院子外。
车上下来五六个人,领头的是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头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身合体的中山装,气度不凡。
陆亦川和周正阳迎上去,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欢迎,欢迎各位领导来我们柳树湾指导工作。”陆亦川憋了半天,说出一句最妥帖的客套话。
那领头的男人笑着伸出手,跟陆亦川和周正阳都握了握。
“我姓张,是这次考察团的负责人。我们不是来指导工作的,是来学习的。”
他说话不紧不慢,口音跟他们这儿的不太一样,但很客气,让人听着舒服。
没有进车间,也没有直接谈生意。
江晚的交代,是让陆亦川领着他们,就在村里走走。
考察团的人也没反对,兴致勃勃地跟着。
他们看了村头的核桃林,看了村里妇人坐在门口纳鞋底,还碰上了陆婷婷,领着一群刚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
张姓负责人走到溪边,伸手掬了一捧水,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
“好水。”他抬头看向陆亦川,“好山好水,才能养出好东西。”
转了一圈,回到陆家院子。
周霞早就把茶水、瓜子和几碟子刚出炉、还冒着热气的核桃酥摆好了。
几个人在石桌旁坐下,那位张姓负责人拿起一块核桃酥,掰开,仔细看了看断面,才放进嘴里,慢慢地嚼。
他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是又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水。
屋里,江晚隔着窗户,把外头的一切都看在眼里。
“亦川,去把大柱和正阳叫进来。”
陆亦川愣了一下,还是照办了。
等几个人都进了屋,江晚才让陆亦川把那位张姓负责人也请了进来。
屋里有些挤,张负责人也不在意,找了个小板凳就坐下了。
“张主任,”江晚靠在枕上,气色好了很多,开口直接切入正题,“您大老远来,想必不只是想看看我们村的风景。”
张负责人笑了,对江晚的直接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