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晨光穿透教室玻璃,慕江吟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百多张崭新的面孔。
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眼中,不再有战争留下的恐惧与惶惑,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她
“同学们,欢迎来到育才中学。”慕江吟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在这里,你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成为照亮这个时代的人。”
她的目光扫过教室角落,那里坐着个怯生生的女孩,怀里紧紧抱着用旧报纸包着的课本,像极了当年躲在防空洞里,依然坚持读书的自己。
窗外传来脚步声,闻函初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走进教室。他胸前佩戴的“城市重建委员会”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身后跟着几个扛着摄影器材的记者。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他的目光在慕江吟脸上停留片刻,转向学生时又变得温和,“从今天起,育才中学将和新建的工业技术学校建立互助关系,你们的课堂,会比书本更广阔。”
教室里响起兴奋的窃窃私语。那时有人提议削减教育经费,闻函初拍案而起:“没有知识的火种,重建不过是空中楼阁!”散会后他站在雪地里等她,睫毛上落满雪花,却笑得像个孩子:“江吟,我们的提议通过了。”
午休时分,两人漫步在新铺好的柏油路上。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是去年植树节时,学生们亲手栽种的。闻函初忽然停住脚步,指着街角的建筑工地:“那里要建图书馆,地下一层准备做抗战纪念馆。”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想把战友们的故事都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这和平来之不易。”
慕江吟伸手握住他的手,“我们一起做吧。”她说,“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在延续英雄们的梦想。”风掠过树梢,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远处传来打夯的号子声,整齐而有力。
暮色降临时,他们登上学校的天台。夕阳将老城染成琥珀色,新建的厂房烟囱冒着袅袅白烟,护城河上的石拱桥被重新修缮,石栏上雕刻的小狮子栩栩如生。
慕江吟倚着栏杆,看着远处亮起的万家灯火,想起七年前的那个夜晚。那时整座城市被战火吞噬,她和闻函初躲在防空洞里,听着头顶的爆炸声,他说:“等天亮,我们要让这座城重新亮起来。”
“函初,你看。”她指着天际线,新落成的钟楼正在试鸣,钟声悠扬地传向四方。闻函初从背后环住她,下巴轻轻搁在她肩头:“江吟,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
不等她回答,他又说:“要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和平的阳光下读书,要让这座城成为希望的灯塔。”
话音未落,天空突然绽放出绚烂的烟花。慕江吟惊喜地捂住嘴,烟花的光芒映在她眼中,比任何珠宝都璀璨。闻函初看着她的侧影,想起无数次在战场上,支撑他活下去的,就是这样一双眼睛。
“这是为新码头通航放的烟花。”闻函初在她耳边低语,“下个月,我们的学生就能去码头实习了。”
慕江吟转身,“我们做到了。”她的声音有些哽咽,“那些在战火中消逝的人,看到现在的景象,一定会很欣慰。”
烟花还在绽放,照亮了天台上相拥的身影。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满载着货物与希望驶向远方。
闻函初松开环住她的手臂,却顺势牵住她的手,“去看看新码头?”他的提议带着几分期待。
月光将两人的影子拉长,在天台的青石板上交叠成缠绵的形状。慕江吟点头,花香混着夜露的潮湿,氤氲在温热的晚风里。
穿过半条老街,霓虹灯牌的光晕逐渐清晰。新落成的码头灯火通明,起重机的钢架在夜空中勾勒出几何轮廓,搬运工人推着满载货物的板车,嘴里哼着新编的劳动号子。
慕江吟驻足在宣传栏前,目光被贴满墙面的照片吸引:泛黄的旧照里,码头在战火中化为焦土,断壁残垣间散落着破碎的船骸;而相邻的新照片上,崭新的货轮正缓缓驶入泊位,甲板上堆满标注“出口”的木箱。
“这些都是重建委员会收集的。”闻函初指着照片,声音里带着欣慰,“最左边那张,是你带着学生清理废墟时拍的。”
他的指尖停在一张黑白影像上,画面里,慕江吟弯腰捡拾砖块,身后几个少年正合力搬运木料,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凝成雾霭。
慕江吟凑近细看,忽然轻笑出声:“你瞧,王小明那孩子当时还没板车高,现在都能帮家里拉货了。”
沿着木质栈桥走向停泊的货轮,咸腥的江风扑面而来。甲板上,几个年轻船员正在整理缆绳,其中一人瞥见闻函初,立刻立正敬礼:“闻长官!”
他转头对同伴喊道:“就是这位带着我们加固防洪堤的!”船员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说起新码头启用后的变化,有人掏出皱巴巴的信纸:“慕老师,您教的写信法子真管用!我媳妇回信说,家里的茶园今年收成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慕江吟接过信纸,泛黄的纸页上字迹歪歪扭扭,却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闻函初站在她身侧,望着江面粼粼波光,忽然开口:“江吟,你说教育和建设,哪个更重要?”
“都重要。”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将信纸小心折好,“就像码头需要钢筋水泥,也需要知道如何丈量经纬的人。”
她想起自己编写的教材里,特意收录了描写工业生产的白话文,还有如何填写货运单据的范例。这些看似琐碎的内容,曾被质疑“不够风雅”,但此刻船员们眼中的光亮,让她坚信这一切都值得。
返程时,街道上的庆祝人群渐渐散去,商铺的霓虹灯管仍在闪烁。路过一家新开的照相馆,橱窗里陈列着市民的生活照。
穿工装的夫妻抱着孩子,老人戴着老花镜读报,学生们举着毕业证书笑靥如花。慕江吟在玻璃前驻足,看着自己与闻函初的倒影,忽然觉得这座城市的重生,或许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常里。
“函初,”她握紧他的手,“我们明天去孤儿院看看吧。听说新来了几个战争遗孤,他们该上学了。”
闻函初低头看她,目光温柔得近乎虔诚,七年前那个在废墟中举着油灯为伤员包扎的少女,如今依然在执着地守护着希望的火种。
月光漫过石板路,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而在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里,教育与建设的火种,正如同永不熄灭的万家灯火,照亮每个平凡却滚烫的黎明。
喜欢浮城旧忆请大家收藏:dududu浮城旧忆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